今年的冬天直接跳级而来,妥妥的略过了神清气爽的秋天。从夏装直接换上了冬装,温度急剧下降,保暖工作要做好。
明清时,北京一年内约有一百五十余天都是寒冷的天气,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。现在北方有暖气,南方有空调、电炉等 ,而在那个没有暖气、没有空调、没有暖宝宝的时代,紫禁城是靠什么度过这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呢?
抗寒第1道防线—火墙
明清两代定都北京,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堪称能工巧匠,他们在建筑上施展“魔法”,利用墙壁为紫禁城“供暖”,抵御数九寒天。紫禁城内的建筑,通常以院落为单位,每个院落都有单独的围墙,这一道道的围墙,除了能分隔空间外,还能防火御寒。
此外,故宫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,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太阳取暖。而令人惊叹的设计就是皇宫内的墙壁其实都是砌成空心的“夹墙”,俗称“火墙”。
其实火墙在中国早已诞生。汉武帝时就建立了一座温室殿,位于前殿之北,冬天时供皇居住,在殿内设有各种防寒保暖的特殊设备,而皇后的宫殿则主要通过花椒和泥涂抹来取暖,被称为“椒房殿”。就这样火墙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解决了皇室在寒冬的取暖问题。
火炕和暖阁
紫禁城殿内大多设有火炕,炕下有火道,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。添火的炭口设于宫殿外的廊檐下。炭口里烧上木炭,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,散热面积大,热量均匀,没有烟灰污染,多用于生活起居的宫殿。
为使热力扩散通畅,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,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,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,形成的“暖炕”与“暖阁”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。坤宁宫东暖阁,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。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,至今可见。
殿内取暖利器—炭炉和手炉
冬季紫禁城的宫殿内还会陈设炭炉用来取暖,称作熏笼。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,分为盆和笼两部分。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,通高1米多,或3足,或4足,有的是青铜镏金的,有的是掐丝珐琅的,十分华美。
如今,在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、乾清宫、坤宁宫内,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。除了大的熏笼,还有一种小的炭炉,随手可以提动,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,用来暖手的叫手炉,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,这种小的炭炉只有皇及妃嫔们才能使用。
舌尖上的温暖-火 锅
火锅不管在哪里都特别受欢迎,又好吃又有氛围,而且还能越吃越暖和,和咱们一样,紫禁城中以食御寒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火锅。
紫禁城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:其一为组合式,由锅、炉支架、炉圈、炉盘、酒精碗五部分组成,可同时烧煮食物,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;其二为锅中带炉,炉内烧炭火,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,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。
景泰蓝火锅制作工艺复杂,造型典雅华贵,其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,令人叹为观止,满满的皇家尊贵气息,无不体现着宫廷生活的精致。
烧 酒 御 寒
说到吃火锅取暖,那再加点美酒,是不是暖上加暖呢。在古代,历朝历代都很看重喝酒,上至皇族,下至黎民百姓,对酒都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感情。
在古代,主流酒水为黄酒,黄酒属于发酵酒,对温度要求不高,但酿出的酒杂质偏多,而且刺激性气味和酒味比较重,古代的酿酒技术有限,无法及时地通过蒸馏过滤,因此喝之前都喜欢先烧一下,把酒加热,口感更加的舒适,身体更加暖和,喝酒的氛围就越加的浓厚,就不会感觉到冷了。
而现在的白酒经过了一系列的蒸馏处理,酒液中含有的刺激性物质少了很多,口感在后期也进行了调制,所以现在都是直接喝。现在的酒相比以前不管是口感、品质、对于身体健康来说都要好很多。
古代匠人精巧构思和匠心独运的智慧精髓温暖了紫禁城的漫漫冬日,寒来暑往,如今已是600年光景。又一年冬日,这些文化记忆随历史长河而来,温润岁月,光彩照人,诉说着大美无言的永恒时刻……
紫禁城酒业是茅台镇皇派酒庄,酒厂位于茅台镇酱香酒核心产区,距茅台老厂一车间(茅酒之源)仅650米,由原茅台酒厂酿酒专家蔡永伦、制曲专家徐显珍的女婿王应伦先生创建于80年代初。30多年来,酒厂一直坚守蔡老提倡的纯手工古法茅味风格酱香酿造工艺,并聘请中国酱香白酒专家、仁怀市酱酒专家为酒厂技术总顾问,力保持续酿造出酱香浓郁、酒体丰满、圆润绵柔、醇厚协调、回味悠长、空杯留香持久的好酒。
“紫禁城”一个国宝级的IP加持,进一步奠定高端地位。紫禁城皇家宫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,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绝伦的工艺艺术,赋予了“紫禁城”这一超级IP,在每一款产品的设计中,处处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,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潮中,带您品味历史再现辉煌。(来源:贵州紫禁城)